.read-contentp*{font-style:normal;font-weight:100;text-decoration:none;line-height:inherit;}.read-contentpcite{display:none;visibility:hidden;}
西方正统文学的大师们,几乎全部都是爱“掉书袋”的,以雨果为例,动辄脱离正文,长篇大论十数页之后方始回归正文…那才是令人叹为观止!虽说是世界名著,其实遇到此种情况,很多人包括我在内(在十五六岁以前)通常选择“跳读”的…
在西方通俗文学大师里面,若论“掉书袋”,当以儒勒?凡尔纳为冠,这个应该是无可争议的。
中国古代的文学大师里面,比如苏轼就很是“用事”“用典”了!但若能达到“掉书袋”境界的,似是唯有辛弃疾。
传统文学小说的大师里面,则是曹霑了,这个想来也是无可争议的。
在中国超新派武侠小说类中,最喜“掉书袋”的,无疑是司马翎!题外话说下:当然,人家确实也是超新派的巨擘!灵性不让古龙(古龙的偶像,古龙的作品风格有很大程度上是借鉴司马翎而来,当然,黄易这个司马翎的铁杆粉丝就更不消说了!)厚度力压金庸。其次梁羽生;再次应是云中岳、金庸这两者并列。
无论古今中外,正统或通俗,每个作者的“掉书袋”,均有其目的所在。
当然,其中只为炫耀博闻强记的,是为下乘。虽说下乘,但能令读者在享受故事情节的同时增长见识,亦不失为一桩佳事!比如凡尔纳。
中乘的,自是借机阐扬自家观点,并非一味引用前人。须知文史不分家,文哲不分家。很多文学大师,其实他们的史学造诣、哲学造诣不逊于甚至胜于其文学造诣!泰戈尔就是个典型例子!
上乘的,比如老庄,他们的文学开创了道家文化的先河。虽然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文学大师,但在他们当之无愧的圣人、大贤性质的面前,文学不过是他们身上的一根毫毛而已。他们的著作虽然是文学史上璀璨的瑰宝,但同时更是圣贤之道,智慧之学。
至于我在作品中的“掉书袋”,则是个特殊的例外,以前也说过的——实非所愿,不得不尔!是另有起因的——传统文化,早已断代!张载诗中所说的“继往圣之绝学”,当真快成了“绝”学了!传统文化到了民国时期,尚有欧阳竟无、虚云、袁焕仙、马一浮等等诸位泰斗扛鼎。后进者中,也有南怀瑾、陈撄宁、牟宗三…之流的晚辈允为中流砥柱。但经过十年浩劫,宿老们大多不是因事先预知,便早早选择转世而去(如虚云等);便是饱受折磨,或死或残病在身(如熊十力等);侥幸完好者,大多近乎隐士一流;至于个别尊宿,如马一浮、梁漱溟等能得善终的,也是殊为难得的!另外那些已选择在港台地区定居的,基本上倒都是囫囵个儿,完好无损。
时至今日,最起码在大众层面,传统文化无疑早已断代。学术圈里,也极少明白人——所谓的专家教授,因毫无传承,导致毫无根柢。基本上都是以西方哲学体系来对传统文化进行分科判教,将传统文化搞得支离破碎、七零八落不说,更是指鹿为马,令内行人听去除了哂笑不已,亦倍感凄凉惨痛!
除了南怀瑾先生尚在公开讲授传统文化(话说南先生也去世了…),残存宿老,大多数不是选择闭口不语,独善其身。便是少量授徒,极少公开。我则几乎在每次夜里诵读经典后(二十多年来临睡前的习惯),便是阵阵难言心痛!
也正是这种窘迫到了极致的局面,不想让先圣先贤的瑰宝毁于这一代,也不想让人称呼我们是“垮掉的一代”,使得我即便在游戏文字的消遣之中,也难以尽数暂时忘怀。所以从《秋水之传奇》直到《兰陵隐逸》,我依然会时不时情难自禁,流露于“键盘”…(话说我也将近二十年没怎么“笔端”过了…汗!)。甚至,从《秋水之传奇》的《杂谈卷》中的二十余篇答疑回复文里面就可以看出,我最爱就传统文化进行答疑释义。
这种对于传统文化的使命感,责任感,虽然在四十岁左右往上的年龄段中很是常见!但在未到不惑之年的青年人之中,确实罕见!以个人而论,我对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虽然有“家传”、“师授”这两方面的因素,但更是我对传统文化有所亲身体会之后的使然。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每句之间不可以用逗号,必须是并列关系的分号。不然,境界就差了。)——张载(字子厚。后世更喜称其:张横渠、横渠先生)
大家没事的时候可以念念这著名的儒家四句教。对于自己的身心、修养,未来的起行,都有益处!
打击盗版,支持正版,请到逐浪网
www.zhulang.com阅读最新内容。当前用户ID:,当前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