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行动,1月份,他们组织了46个师的总兵力,对芬兰人的曼纳海姆防线发动了总供给,秘籍的炮火加上飞机的轰炸和坦克的突击,他们终于突破了这道防线,芬兰军队退守维堡,至此军事行动结束了,和平谈判开始了。
芬兰将东南部包括维堡在内的卡累利阿地峡、萨拉地区和芬兰湾大部分岛屿等领土割让给苏俄,并把汉科港租给苏30年,事实上苏俄从此就再也没有归还。
这些地方中,除了扼守芬兰湾要道,封锁住了苏俄唯一的波罗的海出海口列宁格勒外,维堡还是芬兰第三大城市,重要工业中心和塞马运河出海口,对芬兰的重要程度,不亚于上海对中国的重要性。
而且这里还居住着芬兰12%的人口,和10%的珍贵耕地,但是条约签订之后,芬兰在这里的22万居民中,除了极少部分,有苏俄背景的人,比如十月革命中那些喀琅斯塔特的水兵外,超过20万人都选择了离开,放弃自己的家园,土地和工厂,投奔内陆的芬兰祖国。
而这些水兵最后统统被清洗,尽管他们发动了十月革命的炮声,但他们依然是叛徒。
芬兰这个国家的人非常的骄傲,作为一个高度单一的民族,他们非常的团结,作为一个长期受到邻国压迫,历史上du立自主时期很短的民族国家,他们也很珍惜自己的国家,拥有极其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他们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唯一一个拒绝了马歇尔援助的国家,也是唯一一个完完整整偿还了战争赔款的国家,拒绝减免债务,我输了,我还钱,就这么简单。
在这一点上,芬兰人值得很多大民族国家学习。
但是他们的损失确实很惨重,但他们认为付出是值得的,他们损失了三万多人,连女兵都走上战场爬冰卧雪跟苏俄战斗,但他们有自豪的本钱,他们消灭了比自己总兵力还多的苏俄军队,他们的战士可以自豪的宣称,每一个芬兰士兵倒下去,就能换十个苏俄士兵。
苏俄外交委员莫洛托夫对外公布的外交文件,说苏俄阵亡了4万8千人,但西方却认为这不过是宣传文件。后来的赫鲁晓夫回忆说,这场战争他们损失了上百万人的代价,当然这也太夸张了,但是比较可信的判断是,苏军伤亡了50万人,其中失踪和战死病死的,加在一起超过20万,而战争期间芬兰正规军总兵力始终都没有超过18万人。
同时这场战争还造成了相当的国际影响,英法看到苏俄侵入芬兰,开始怀疑苏俄跟纳粹结成了秘密军事同盟,于是在国联开除了苏俄之后,宣布出兵帮助芬兰,但是他们第一不是很积极,第二纳粹这时候站了出来,威胁波罗的海国家,如果谁敢让英法军队过境,那就意味着战争,结果瑞典、挪威都不敢让英法通过自己的领土,造成英法军队无法进入战场。
纳粹通过这个举动,让英法确信纳粹和苏俄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军事同盟关系,要不是后来纳粹进攻了苏俄,恐怕二战的历史会被改写。
过年是一个高兴的日子,这段时间中国人日子过的还算不错,其实过去过的也不算差,潘训缩减赤字,确实造成了相当多的工人失业,造成了议论低度的经济危机,可老百姓日子当真就过的那么惨,倒也不至于。
米青整个任期都在扩张赤字,同时通过变卖全国高速公路网股票,运河和大西南水电的股票,最后连城里公屋都开始分期付款,狠狠地又把许多零散资金给收了上来,加上中国人爱存钱的习惯,奇迹般的没有引起严重性通胀,四年来平均无价最终也只涨了30%,每年不到10%,算是十分平稳了。
至于突然出现的失业现象,倒也没有想象中严重,最初几个月确实达到了百分之十以上,但是经过一年的调整,已经降低到了百分之八左右,潘训之所以受到舆论责难,那是政治宣传战的结果。
就像米青过去明明做的还算不错,可总有人骂她,就因为她是一个女人,潘训经济调整的结果已经显现,市场在慢慢容纳劳动力,可是给跟人留下的印象,被富强党宣传成了不顾民生,这个印象一时间是很难改善的。
接着潘训在年前辞职,富强党虽然没有上台,但是开始宣传工业促进会的各种就业,军事工业领域确实也吸纳了不少劳动力,同时加上私人资本增加了投资,作用其实没有那么大,政府统计的数据是,百分之七的失业率,但大家偏偏感觉到日子确实好过了,这就是一个心理作用了。
反正他们过了一个心情不错的年,因为他们对来年抱有希望。(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