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齐鲁大地鲁西北的一个小镇上,1992年是国家飞速发展的一年,比起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来说,我的村子强了不少,但仍处于贫困的状态,村子的人依然守旧落后。在这一年我的村子开始悄悄地发生的变化,向着新时代的农村慢慢地接近着。
爷爷着急地走到我身边,揪住我的耳朵质问道:“让你去三爷爷家拿对联,你怎么还没去,后天你三叔就要结婚了,还有很多没有准备的,你在不去还能收拾完吗?”
“我去,爷爷我现在就去。”我满口应承着,爷爷这才松开手。
我快速地跑出家门,往村东三爷爷家跑着。三爷爷写得一手好字,十里八乡的人有红事或者白事、过年的对联,都是请三爷爷写的。三爷爷与我家并没有亲戚关系,只是按照村中的辈分来排,我则是喊他一声三爷爷。
我来到三爷爷家时,三爷爷正书写着对联,大红色的纸由三奶奶裁出合适的尺寸交给三爷爷,三爷爷用毛笔细心地在红纸上写下吉利的对子。
这红纸是昨晚我的母亲送来的,家中人口多凡是扯得上血缘关系的人,门口都要贴上对联和喜字,方便成婚时让前来走亲戚的人方便认家门。
三叔这门婚事来之不易,是村支书牵线与村后张家村于海花换亲。三叔左眼小时候被树枝伤到过左眼视力基本没有。周围村子好人家的姑娘,谁也不愿意将女儿嫁给一个半残废。
于海花的哥哥右腿受过伤走路有些跛,说亲更加困难。于海花的父母想到了换亲,希望能用自己的女儿换一个媳妇过来。她的这种想法与爷爷不谋而合,支书牵线让于海花嫁给三叔,姑姑嫁给于海花的哥哥。
姑姑开始死活不同意,是奶奶一哭二闹三上吊,逼得姑姑答应了这门亲事。后天不只是三叔娶亲,还是姑姑成婚的日子,一来一往双方都得益。这种情况在那时的农村是常见的,用自家的闺女换个儿媳妇传宗接代,后这种陋习就被禁止了。
我拿回对联按照爷爷的吩咐,开始给家人分发下去。我家和叔伯大爷家,以及其他离得近的亲眷每人两副对联。大家都在忙碌着贴着对联,准备着后天办酒席用的物品。
锅碗瓢盆、杯子暖壶、桌椅板凳这些物品,都是挨家挨户借的,等到办完酒席,再将东西送回去。
后天就要办酒席了,爷爷提前让大院里的人帮忙,开始在院子中搭棚子,垒灶台。爷爷正在与后天请的大厨商议后天的菜式,六凉六热六个大碗,标准的婚宴流水席菜式。
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而姑姑却坐在房间中,一整天没有出来。母亲担心姑姑,让我去她房间看看。我趴在窗台上,向着房间中看去。破旧昏暗的玻璃看不出姑姑在房间干什么?
但从窗台能听到姑姑哭泣的声音,我不敢说话母亲告诉我,大人的事情小孩子不能问,不然后天吃席不让我上桌。我担心不能吃到好吃的,只能装作什么都没有听到。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