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却步,我永远在你身后……
那时,我以为这句话涵义很明确,许多年后,我终于明白,却步意味着,伤了你身后的那个人,所以,纵然恐惧胆寒,也不要却步……
经过日夜盘问审讯,那新进的女仆禁不住严刑拷打,老实交代自个是太子的人,太子命她混入园中,互通消息,摸清底细,以便知己知彼,随机应变,顺带看看能不能瞅到个时机里应外合,一举灭了这自己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弟弟。
什么叫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我总算是晓得了,太子德行有亏,天资平平,连底下人都与他类似,沉不住气欲早些交差讨赏,一进园子便立马露了狐狸尾巴,现出了真身来。
南山集案,托合齐会饮案,在良妃娘娘病重,我卧床养病时便接连拉开了帷幕,太子此刻恐怕像只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团团转,早已黔驴技穷,断港绝潢,耐不住性子了吧。
而今康熙下了决心要彻查,储君之位他坐得是摇摇欲坠,二废太子,为时不远矣。
南山集案虽与胤禩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他的老师何焯,作为此案被弹劾者戴名世的好友,立场自是明确的。初议时,定戴名世凌迟之刑,方苞、汪灏立斩,康熙怜惜汪灏才学,而李光地大人顺势赞方苞能作古文,已显然为求情之举,可见太子爷一贯的敌对方已经站好了队,太子自然不肯放过这样千载难逢的机遇,藉此铲除心腹之患。
康熙五十年十月十二日,太子派官员齐世武任刑部尚书,竭力调查此案,可惜查案不久,康熙便开始着手扫除太子羽翼,亲自讯问齐世武、耿额、鄂善结党之事,当日包括三人在内的多名******羽被拘宗人府,十一月初一,哈山补授为刑部尚书,参革劣员,剔除积弊,办理之事,明而不烦。
南山集案二议后,汪灏从宽免除死刑,令其家口入旗,方氏族人再议,到了最终定案时,峰回路转,态势清明,戴名世从宽免凌迟,著即立斩,其家人从宽免治罪,汪灏和方苞免治罪,入旗,此案由康熙圣裁,免死者三百余人,起先的汪灏、方氏一族和戴名世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减刑,******众在此事上则是徒劳无功,乃至于惹祸上身,而胤禩在其中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无从可知。
我只知道这段时间胤禩极少过问朝堂之事,闲适安分地当他的隐居雅士,俨然退居二线,一则身体抱恙,借以推掉了许多大臣的登门拜访,二则康熙极为注重他们兄弟之间的情谊,此时出头委实不是明智之举。胤禩虽不致明里支持,暗里的指摘恐怕是少不了的。
南山集案,在后世看来,实为康熙朝最大的文字狱案之一,康熙对这件政务的处理上,充分显示了仁君仁德的大度,一来此事委实疑点甚多,戴名世之用意并不一定在于祸乱朝纲,暗藏异心,二来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康熙打心眼里怕是也不愿因此事掀起惊涛骇浪,拓宽审讯范围牵扯无辜之人。再者说他刚为南宫家平了反,亦是极厌倦了在这些文字上大做文章,弄得朝堂乌烟瘴气,人心惶惶。
由镇国公景熙,翊慧的母舅告发的宴饮案,揭发了在安郡王马尔浑丧事期间,部分满族官员,多次聚集都统鄂善家宴饮,参加者约有一二十人,除去步兵统领托合齐、刑部尚书齐世武、兵部尚书耿额之外,多为八旗都统、副都统等武职人员,朝局刹那惊雷炸响,一时间人人自危。
康熙帝认为“以酒食会友,有何妨碍,此不足言,伊等所行者,不在乎此”,而是通过这种方式为太子援结朋党。
太子爷到底有无结党营私,谋逆篡位之心,只有他自个知晓,但安郡王于康熙四十八年便已薨逝,把这档子明显是陈芝麻烂谷子的旧事搬上台面,可见康熙要开始翻旧账了,新仇旧怨一概清算,层层夹逼,下了决心废太子。
记得在哪本书上看到过这么一句:他爱你时,你无论做什么都是对的,不爱你时,你做什么一律都是错的。
帝皇之情,自然不能完全以斯衡量,但是作为一位父亲,却是适用的。
不过是借个由头罢了……
这件案子中,看似胤禩一党为胜利者,受赏承恩最多,连一废太子时,因举荐胤禩为储君人选而受牵连的马齐亦备受倚重,意思再显然不过,康熙贬一方的同时抬高了另一方,但是帝王心又怎是可以揣测的,瞬息万变,依据朝上的情形权衡利弊,审时度势,此时的八爷党又怎可能预料到之后的失宠打压呢?
胤禩,也不过是担个虚名罢了,幕后推手恒久都隐在幕后,是最大的赢家,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至于是授意暗令还是顺势而为,便不得而知了……
太子终是被废了,康熙刚从塞外归来,驻畅春园,九月三十日,康熙上谕曰:“皇子胤礽自复立以来,狂疾未除,大失人心,祖宗弘业断不可托付此人。”
王公大臣不知道废太子是否还有复立的机会,像第一回废黜时候的那样。因此还有一小部分人坚守阵地,为废太子上书请命,但是我知道,他实质上已经退出了储位争夺,不足为患,大不了就是扑腾两下,做最后的挣扎,成不了什么气候。
和第一次废太子时相比,这回的惩罚严重许多,齐世武以事胤礽得罪,上怒极,命以铁钉钉其于壁,号呼数日而死,次年托...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