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也是绰绰有余的。”
再买一头耕牛是他一早就想好的,现在加上要完成系统发布的任务,所以他就更要买了。
可能想到自己儿子这几天确实是赚了不少的银两,所以林学仁夫妇也就没有拒绝自己儿子的一片孝心了。
一旁的柳如意听到林风的话,也没有说什么。
一旁的老牛听到林风说还要买一头耕牛,心中也是开心不已,因为他可以赚两份钱。
然后老牛就带着林风继续找适合的黄牛。
老牛每一头黄牛都仔细的看了起来,看牙口,摸身段儿,看蹄子等等的一套下来,所有的黄牛都看了一遍,然后站在一旁一言不发地思考着。
林风有点儿不知所以了,直接看了一眼旁边的老爹,林父望着林风摇了摇头,示意他有点儿耐心。
“老牛头,怎么样啊,到底你觉得哪头合适,咱们也要和这位老板谈价啊”有个卖牛的老汉有点儿忍不住了,直接对着老牛说道。
老牛没有搭理这老汉,仔细的思量了一下对着林风父子俩说道:“我们要不要看看水牛去?”
“行啊!”林风看到老爹看了一下自己,于是就答应了老牛的提议,反正拉车,水牛和黄牛差别对于林风来说也不怎么大!
“哎!别走啊,价格好商量嘛,我说你这个老牛也太不地道了吧,人家准备买黄牛,你这老货让人买水牛”卖黄牛的有点儿不乐意了。
老牛说道:“你们的黄牛还是卖给别人吧,一看就耕地不行啊!”说完继续背着手慢悠悠的往前走。
林风眼着老头又看了一圈水牛,水牛里老头到是初选上了一个,不过看样子老头自己也不太满意,站在这头水牛的面前眉头一直都锁着。
然后带着林风他们走到了一边,老牛说道:“后生,今天市集上的水牛和黄牛都不怎么样,你要是不着急着要的话,等下个集成不成,这样的牲口太一般了”
“后生,你们来得有点晚,一过上午十点,大牲口就少了,你刚刚买下,给你爹的那头母黄牛还是我早就看好的。所以你们才一下子就看上了。
林风正准备和老爹他们牵着买下的那头母黄牛离开牲口集,想等下一次赶集,再来买自己用来拉车的牛时,他突然发现那边栓着一头更加硕大的大水牛。
它的模样比自己老爹现在牵的这只母黄牛,最少大出两倍来,就如同一座小肉山似的。
好家伙!这牛一看就是个有力气的。
看那牛再看看自己老爹手上的牛,林风就觉得老爹找的这个牛经纪似乎是不太靠谱。
老牛是什么人,都活成人精了,一看林风脸上的表情便知道他想什么。
老头也不生气,更何况刚刚林风买下母黄牛,给的钱也比别人大方太多了。
于是笑着解释说道:“那牛你使不了,别说你了,老庄稼汉都用不了,性子太暴了,一上套就要顶人。
两年换了六个主儿了,没一个能使的,你要是有信心这牛,还便宜,这么大的牛也就一个样子货。
再加上我们大唐律例有规定,百姓是不能无故杀死耕牛的。所以这头水牛二十两银子就行了”。
林风这才想起来,在古代的时候,耕牛是不准百姓宰杀的。
在中国古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则与国家的兴衰密切相关。
而农业生产的进步发展,则与牵引畜力有很大关系。
自西汉以来,大牲畜中的牛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
牛的力气很大,可用于耕地、整地、播种等各个农业生产环节,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力。
可以说,牛是保障农业生产的基础,是人们衣食的主要依靠,与国计民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因此,历朝历代耕牛都受到人们的重视,均视为耕稼之本,衣食之本,关乎国家盛衰存亡。
唐代也不例外,上至统治阶级,下至黎民百姓,无不重视耕牛。
唐代统治阶层出于对农业生产的关注,非常重视耕牛,认为它是耕稼之本。
唐朝诸帝,都有不少关于耕牛重要性的议论。
他们从维护王朝长治久安的目的出发,为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重视耕牛,要求保护耕牛。
如唐太宗曾下诏说“牛之为用,耕稼所资,多有宰杀,深乖恻隐。”
他认为耕牛作用很大,是农耕最主要的依靠力量,为了保障农业生产,不能宰杀耕牛。
唐玄宗也说“牛之为畜,人实有赖,既功施播种,亦力被车舆。自此余牲,尤可矜悯。”
在他看来,人民生活依赖于牛,牛既能耕地播种,又能拉车运输,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功劳,值得怜悯,不能宰杀。
又如宣宗于大中年间下制说“爱念农耕,是资牛力,绝其屠宰,须峻科条。
天下诸州屠牛,访闻近日,都不遵守。
自今以后,切宜禁断,委所在州府长官,并录事参军等,严加捉栩。”
宣宗皇帝认为,农耕依靠的是耕牛,要禁绝宰杀耕牛,需要严厉的法律条文。
可见,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宣宗皇帝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必须保护耕牛,禁止屠宰耕牛。
另外,从唐代帝王的大赦令中也可以看出牛在唐王朝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如唐昭宗《改元天复赦文》:
每一朝皇帝改元的时候,都要大赦,大多数罪过都可以赦免,但屠牛铸钱者一般不在赦免之列。
可见,在封建君王眼里,杀牛就是十分严重的罪过了,一般是不能赦免的。这体现了牛在封建君主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君王如此,大臣们也重视耕牛,主张保护耕牛。
武周时期的监察御史张廷硅说“君所恃在民,民所恃在食,食所资在耕,耕所资在牛牛废则耕废,耕废则食去,食去则民亡,民亡则何恃为君。”
他从维护君王统治地位的角度出发,认为没有耕牛,就没法进行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搞不好,就没有粮食没有粮食,人民就没法生活下去没有人民,还当什么君王。
耕牛直接与人民的生活、国家的安危、君王的统治息息相关,将保护耕牛提高到了国家存亡的高度来考虑。
统治阶级对耕牛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耕牛在封建社会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它是耕稼之本,人民的衣食之本,耕牛与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与国家的稳定密切相关。
居庙堂之高的统治者重视耕牛,在处江湖之远的文人和百姓眼里,牛同样很重要,很伟大。
牛是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与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耕地拉车,是农民的好帮手。且任劳任怨,只讲付出,不图回报。
唐代的文人写了不少关于牛的诗文,其实反映的都是下层民众心目中的牛。
文学家柳宗元在《牛赋》中说:
若知牛乎牛之为物,魁形巨首。垂耳抱角,毛革疏厚。牟然而鸣,黄钟满腹。
抵触隆曦,日耕百亩。往来修直,植乃禾黍。自种自敛,服箱以走。输入官仓,己不适口。
富穷饱饥,功用不有。陷泥撅块,常在草野。人不惭愧,利满天下。皮角见用,肩屁莫保。或穿绒滕,或实坦豆。
由是观之,物无逾者。不如赢驴,服逐弩马。曲意随势,不择处所。不耕不驾,蓉寂自与。
腾踏康庄,出入轻举。喜则齐鼻,怒则奋绑。当道长鸣,闻者惊辟。善识门户,终身不惕。
牛虽有功,于己何益。命有好丑,非若能力。慎勿怨尤,以受多福。
他认为,牛是个大脑袋、弯角、皮毛厚的庞然大物,鸣叫的声音就像黄钟大吕一样宏大。
冒着烈日,一天能耕百亩土地,往来耕种的地垄又长又直。
种地的时候靠牛,收粮的时候也靠牛,拉着粮食箱子送到官仓,自己不能尝到一口。
使穷的富了,饿的饱了,却不自居功劳。陷在泥中,踏着土块,常在野外草间干活。
人用起它来毫不犹豫,但它的功用好与处到处可见。死后,皮和角都被使用了,全身上下的皮毛骨肉没一点能留下来,有的皮用来穿绳子,有的肉用来当祭品。
牛比那些赢牛鸳马强多了。牛虽然有很大功劳,但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
柳宗元的文章,活脱脱描绘出了牛的形象,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耕地靠它,收获靠它,运输也靠它,真是农民的好帮手。劳苦功高,却不求回报。这就是唐人眼中牛的形象。
牛最大的作用就是用来耕种田地和拉车,而这头大水牛因为没有人能驯服,所以就不能用来耕种田地和拉车。
虽然它长得很巨大,但是又为因大唐律令规定不能宰杀,自然它的价格也就比一般的耕牛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