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〇四章 粮食“革命”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     进了屋子,李平看着堆满的红薯却没反应过来,他有些奇怪的问宋宝来:“这有什么看的,这玩意我又不是没见过,收了这么多不是挺好的吗?”、

    宋宝来往胡忠山那撇了撇眼睛,对李平说:“你还是听老胡说说吧!”,于是早已有些急不可耐的胡忠山立即激动的唠叨起来。

    李平这才明白,这胡忠山激动个啥?宋宝来神秘个啥?

    原来,他们上午挖红薯的时候,越挖越多,直接把胡忠山的神经整绷了,这家伙立即“果断”的进行了清场,只留了十几个士兵继续。

    最后,全挖完之后,他们一估算,一亩地的产量差不多有快两千斤了,胡忠山立马更急了,继续“果断”的进行了封锁消息。

    原来,这个时代,受种子的质量、没有化肥等多重因素影响,粮食的亩产量是很低的。北方小麦的亩产仅为300斤左右,且每年只能种一季;在南方虽然可以种两季水稻,但全年的亩产也不过就五六百斤。

    粮食的低产量实际上是中国的人口在清以前一直没有爆炸式增长的主因(中国以前的人口总量多主要还是靠地广国大实现的,人口也从来没有过亿),也使得历朝历代对天灾和战乱的抵抗力很差。

    而宋宝来竟然还说这次没种好,实际上这夏薯每亩应该能出2000多斤,春薯还能每亩出4000多斤,全年出6000斤很正常,胡忠山能不被吓蒙了么。

    李平知道红薯的战略意义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历史知识,他本身并不懂农事,对后世的亩产和明朝的亩产数据自然也不怎么敏感,因此很多具体数据他是说不清的。

    当初他告诉宋宝来这东西是神物,也更多的是从宏观上讲的,并没有具体的数据支撑。

    等胡忠山讲出具体的产量对比,一直没怎么把种地当回事的宋宝来自然也震惊了一把。而之前,他们并没怎么关注过种地,因为时间和空间都不允许。宋宝来这才非常不应该的后知后觉的明白了“神物”的真正意义。

    但不管如何,宋宝来这个后勤大主管竟然一直没打听过当下农作物的产量有些过于匪夷所思,但它确实发生了。

    被吓到的胡忠山本能的意识到这种高产作物的消息应该封锁,说服宋宝来也就变得很容易了,因而这家伙才会如此“果断”。

    听完了解释,李平自然也很欣喜,这样10倍起步的高产令他真实的感受到了明末清初的粮食***将对社会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他也大概明白了清朝为啥人口竟轻松破了亿,而且还很快达到了三、四亿这样不可思议的爆增。

    这半年多的时间,李平已经知道玉米、花生、土豆、辣椒、西红柿等一大批后世重要的农作物已经来到了中国,虽然它们目前大多数还没有普及开来,但有不少已经开始在一些地区大面积流行起来了。

    如玉米已经在华北地区得到了很广的种植,辣椒目前还更多是观赏性植物并只在长江下游地区有少部分食用等等。

    清朝真的很幸运,它建立在导致明朝灭亡的小冰河期还远未结束之时。决不是它的统治有多么出色,更主要的还是与这些明末开始传入中国的重要高产高能作物(大部分原产美洲,随着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开始传入中国)逐渐开始普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而明朝能在末年连年天灾的情况下挺那么久,也是因为这些作物得到了一定的普及,否则绝对更早就灭亡了。

    有时候,李平也在想,如果这些作物再早些传入中国,更早的全面普及开来,是不是就没清朝什么事了?

    但历史没有如果。

    不过,当李平仔细考虑了一会儿,他却出乎意料的向宋宝来交代道:这些红薯连着薯滕给赵进、史明和王成武都送一些过去,并要把它的意义也告之他们,能先保密最好先保密一段时间,以后倒也没多大必要。等他们再次安稳了,正大光明的种就行了。

    看胡忠山迷惑不解又有些不甘的样子,李平解释道:现在红薯已经在福建和广东大量种植了,这并不是什么秘密,我们的红薯也是来自于往来这里的商人,过份保密并没多大意义,也很难保守多长时间,种了不就得大量使用么!过份的保密反而会让自己的各项关系陷入被动,也容易被上官猜忌。先稳一段时间主要还是考虑李自可能就要打到这里了,让他得了去可不是什么好事。

    不过对胡忠山,李平还是大大表扬了几句,表扬的是他的“果断”,实际李平内心更在乎的是胡忠山已经形成的自己人意识,这比什么都重要。

    又想了想后,李平正打算拿几个红薯和薯藤亲自去赵进那里说道时,赵进的亲兵却好不容易找到了他,原来却是总兵左良玉招众将前去听令,李平也在之列。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