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小儿子过百岁的时候,办上几桌百岁席。一来,和亲朋们庆祝一下,二来,为小儿子讨个好彩头。这样就有了请亲朋好友们吃酒席这件事情。
在爹娘的呵护下,小守田一天天长大了。谁知在他五岁的时候,却得了一场大病。小守田得病刚开始时,他的病类似感冒,整日觉得浑身无力。爹爹陈春林带着他,到镇上去找老中医看过病,但小守田吃了药后并没有见效。到了后来,小守田就病的不思饮食,每日昏昏沉沉地躺着。
见小守田病的厉害,村里的人们深表同情,但也有人在背后议论说:“守田小时候算的卦灵验了,这娃儿恐怕没救了。”
见小守田的病情一天天沉重,苗氏急得声泪俱下,她先跑到庙里去烧香磕头,祈求菩萨保佑自己的孩子,后又走了十几里山路,请来舅舅这个土郎中。苗氏哭着说道:“守田的命就交给大舅了。”
然而舅舅苗根有看过他的病情后,说道:“守田这是得了慢性伤寒,这个病非常缠手,但只要有信心,就一定能康复。”
小守田还是命大,在舅舅不停地诊治调理下,他的病终于治好了。但这次得病,对他的身体伤害很大。每年的春秋两季,小守田就容易感冒咳嗽,快到十岁了,药罐子还是不离手。爹娘心疼他,所以大人们下地干活也不带着他。
看着守田瘦弱的身体,爹娘有时侯也念叨起孩子的将来。他们本想让小守田,到村里的学堂去念上几天私塾,长大也能学点吃饭的本事。但他们俩怎么也没想到,守田这个毛头小子,却因病爱上了中医。
爹娘发现,小守田平日里喝过的中药,用过的一些偏方验方,他都能记下来,这使得爹娘感到非常惊奇。苗氏见守田和舅舅很亲近,便与陈春林商量,守田这孩子和他舅舅挺投缘,干脆让守田跟他舅舅学个土郎中吧。
陈春林听了有些犹豫,他对苗氏道:“咱家是农户,他舅家是医户,这能行吗?”苗氏则说道:“当年洪武皇帝开国时,曾定下了民户、军户,匠户、农户、医户等各种户别,而且不能妄改。其实到了万历年间,此等规定已形同虚设。不然的话,他舅怎能半路出家学了医?”而此时的苗根有,也因为岁数大了,想收一个合适的徒弟来接班。
原来苗根有只有两个女儿,由于受医道传男不传女的影响,因此他的医术并没有传给自己的闺女。当知道小守田想学医后,苗根有看外甥聪明伶俐,也愿意收他做徒弟。
十岁那年,小守田离家和舅舅苗根有正式拜师,从此开始了学医的生涯。从那以后,苗根有严格教习自己的外甥徒弟,而小守田则认真学习中医知识。由于爱上了医道,所以他无论是跟着舅舅走乡串户去出诊,还是翻山越岭去采药,守田从不叫苦叫累。每日晚饭后,舅舅都要教他识字,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而闲暇时,还要教他写毛笔字,练习打算盘。
苗根有虽说是个乡间土郎中,中医基础理论学的不好,但他对小守田的要求却很严格。十二岁以后,苗根有就让他学习《黄帝内经》,除此以外,还要他每天背一些中医的汤头歌诀。但时间长了,小守田也看出来,师傅由于中医理论基础差,因此除了诊脉针灸,看病治疗全凭经验和一些偏方验方。但尽管如此,在缺医少药的乡下,师傅仍然是受欢迎的郎中大夫。
小守田跟着舅舅学医后,因他天性聪慧,很快就学会了许多偏方验方的用法。对于常见的草药,他能做到过目不忘,而常用药材的真假,他也掌握的很好。几年后,他不仅学会了简单的针灸、用脉相看普通病,而且常见的头疼脑热他都能诊治,说话也俨然像一个土郎中了。
守田和师傅常年在乡下奔走,接触的人非常广泛,无论是乡绅老财、农人猎户,还是妇孺商人他都经见过。因此,小守田也学到了不少乡土风俗方面的知识。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已到了天启元年,万历年间出生的陈守田,这时已经十六岁了。学医六年来,他在乡下虽没少吃苦,但经过几年的寒冬酷暑,他的身体已完全康复。这时的陈守田,已经长成一个中等个头,浓眉大眼的帅小伙儿了。 由于他勤奋好学,因此舅舅非常疼爱他,一见到守田娘总是夸奖他,说守田学医有天赋,今后定会有所作为。而苗氏看守田长大成人,身体越来越好,也是喜上眉梢。她说守田和舅舅学医,最大的收获就是身体健壮了。
看到守田一天天的进步,苗根有反而是心事重重。由于自己是半路出家,给患者看病全凭经验,所以许多人的病虽然治好了,但理论上自己却解释不了。苗根有心里明白,陈守田从小立志学医,长大后想做一个能治瘟疫,能治疗疑难杂症的好郎中。但自己医术有限,他跟着自己学医,医术水平也就到此为止了。一想到这些,苗根有心里便暗暗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