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的劫数,但作为一名成功的商人,他清楚地知道如今的天下局势已经糜烂不堪,改朝换代并未全然没有可能。即便那一天暂时不会到来,但商路的动荡却实实在在是不可避免的。
不仅仅是他,商帮中其他人也都在绞尽脑汁求变,以期能适应这个该死的世道。晋中、晋南的一些商号,已经在关东蹚出一条路,说句不好听的,即便大明亡国了,人家的买卖照样做得下去。
而晟宝源则不同,虽然晟宝源在草原上也有生意,但蒙古人购买力毕竟有限,而且能换回来的东西也单一;重心还是在内地,在粮食和盐业上。而这两大宗都和官府深度绑定,如果朝廷真的垮了,这两项生意必然难以为继。
邓源说要搞票号,这倒是个把赌注从官府身上抽出来的好机会。
还有他说的轻资产,在乱世中,这也是个保全身家的好思路。
但问题是,票号想要做大,初期是不是仍要依赖官府的力量?
大明朝廷钞法甚严,一个民间的商帮想要搞异地汇兑,还要发行汇票,小打小闹也就罢了,若是大弄,户部那些官儿会眼睁睁坐视不理吗?
可一旦搭上官府的边儿,就像粮食生意一般,以后想要抽身可不容易。
那些官儿就像沾了腥味儿的老猫,岂能让你逍遥自在?
当然,这些操作上的事情,可以留着以后慢慢攻克。
邓鼎城现在最费解的是,邓源这一脑子奇思妙想是何处来的?
虽然十九年不曾来往,但邓鼎城知道妻儿俩一直本本分分地生活在老家,并未接触过商号里的人,而邓源除了应考之外,也没有接触过官府中人。那他对天下大势的认识和对商帮事务的见解,难道都是从书里读来的?
不应该啊,邓鼎城自己也读书不少,可从未见过书里还有这些学问。
尤其他能说出“用人之短”那番话,这可不是一个死读书的秀才能有的见解。
邓鼎城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告诉了他一个道理,世上的学问有两种,一种是圣人写在书里的,一种是高门大户口口相传的。圣人写下来的,是忠君爱国,是舍生取义,是天地君亲师,是温良恭俭让,无数学子皓首穷经,真正能吃透这些学问的也不过两个人:一位是孔子,一位是阳明先生。而高门大户口口相传的学问,则是真正实用的治世、治人的法门。比如皇帝会教导百姓安分守己,而皇帝自己多半不是安分守己的人。地方官也会广宣仁善,但他自己却往往金刚怒目。
这种学问从来都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按照师徒、血缘关系代代相传,轻易不会让百姓学了去。按理说,邓源应该无从学到才对。就算一个人天资聪颖,从底层一路拼杀过来,看透了这个世道血淋淋的本质,也该是人到中年。
而邓源才十九岁,居然会有这种明悟!说老实话,初见邓源时,这孩子不像往昔所见的那些书呆子,已经让邓鼎城喜出望外了。实在没想到,他非但没有读书读到傻,反而还有这么灵活的头脑,这真是邓家祖坟冒青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