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部 第十一章 变革的动荡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马,十二万大军,全部装备了最新式的步枪和火炮,一场灾难即将降临。

    1862年5月15日,张家口外的草原上终于出现了漫天的烟尘,二十万蒙古铁骑出现了。距离张家口还有三公里时,蒙古骑兵遭遇了第一挫折,李秀成布下了地雷阵,把蒙古骑兵炸了个人仰马翻,蒙古人被迫停止前进,研究对策。最后决定用随军的牛羊开路,这才面前得以继续前进。行至张家口城外两公里处时,蒙古骑兵开始加速,但很快就遭遇到第二次沉重的打击。新军密集的炮火织就了一个地狱般的画面,前赴后继的蒙古勇士们,很多人还没看见张家口地城墙,就已经被炮火撕成了碎片。

    对蒙古骑兵进行接连打击后,蒙古骑兵士气已经大打折扣,李秀成又兵行险着。打开城门,部队在城外列阵,挑战叛军。蒙古的王爷们被彻底激怒了。虽然二十万勇士死伤五万,但他们认为。余下的士兵一样可以轻松地吃掉这些步兵,蒙古人个个都是天生的战士。这是蒙古一贯的认为。王爷们决定,与李秀成决一死战,把李秀成的六万步兵消灭在城外。打通去北京的道路。

    放着坚固的城市不守,出城应战,军事学家们一直没办法弄明白当初李秀成地真实想法,这一点一直迷惑了后人很久,李秀成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呢?这一点只有新军地最高领导们才知道。

    李秀成临行前,杨一和张键给他送行,同时杨一自己也要去锦州。临别时杨一说过一句话,“我要的是全歼,不是赶鸭子。”从这句话就不难明白杨一地用意,蒙古和东北,地广人稀,大草原上随便那里都是蒙古人的家园,蒙古人个个是马好手,着要把他们赶回草原,再想找到他们可就难了,毕竟现在这年月还没空军,还没汽车。都是步兵地新军想在短时间内消灭叛军就困难了。坚守城市,可以说在最稳妥的,蒙古人都是骑兵,攻坚困难,又没有多少大炮,可怕的就是蒙古人在城市外吃了苦头,觉得攻坚困难,转身就跑,那就真地成了赶鸭子了,步兵追骑兵的玩笑可不好开。蒙古人长期在马背上生活,这次不杀个精光,以后隔三岔五的来骚扰,还要派大军围剿,那开销就大了,所以拼这牺牲大一些,也要在城外把蒙古人的精锐消灭,这才是杨一的真正目的,也是李秀成放弃坚固城市,出城决战的前提。

    城门打开,炮火还在持续的压制着蒙古骑兵的推进,一队队新军士兵早以在城外摆下一个个方阵,就等着蒙古人的突击。挥舞着马刀,拼命朝新军冲来的骑兵也进入了机枪的射程,终于,四百多挺马克沁机枪发出了凄厉的怪叫,喷射出妖艳的光芒。

    屠杀,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屠杀,先是大炮,后是机枪,少数蒙古勇士好不容易突破两重阻拦,*近了新军方阵,立刻就被密集的步枪齐射打成马蜂窝,虽然这些勇士们临死前射出了手上的弓箭,但也只是给新军带来了一点微不足道的伤亡。

    成吉思汗的子孙们是不知道什么叫后退的,巨大的伤亡也没有让他们产生一点后退的念头,仍然是不断的前进,不断的被打倒。高密度不停的集团骑兵冲锋持续了整整八个小时,二十万蒙古勇士死伤殆尽,天色渐渐暗淡,最后一面蒙古人的战旗也倒在血泊中,压阵的蒙古王爷们绝望了,害怕了,终于开始想到了逃跑。可是这时候已经来不及了,一队高举新军军旗的骑兵出现在蒙古人的侧后,截断了蒙古人逃跑的退路,新军的进军战鼓响起,整齐的方队和着战鼓的节奏向前压缩的包围圈,养尊处优的蒙古王爷们没有选择继续作战,他们骨子里的怯懦让他们选择了与战士们不一样的选择——投降,七位蒙古王爷成为了李秀成的俘虏。

    战斗在一天之内就结束了,落日的余辉依旧温柔的照耀在草原上,手持战旗,目光向前的蒙古勇士死不瞑目的看着前方,幸存的战马嘶鸣着,用舌头不断舔着主人的脸颊,希望主人能清醒过来,受伤未死的士兵挣扎着在呼救,金色的阳光照在鲜血横流的战场上,反射出一种无法言喻的苍凉,生命在现代化的屠杀机器面前又一闪体现出它的脆弱,一场不对称的战争又一次说明,装备了现代化武器的新式武装彻底的颠覆了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模式。

    唯一让李秀成觉得遗憾的是,俘虏实在太少,蒙古勇士的作战勇气惊人,除了受伤被活抓的,基本没有愿意投降地,倒是王爷和他们的从们大方。一下就投降了五千人,还没用李秀成费什么力气,身陷包围的王爷们自己就缴械了。

    5月13日,这个日子对西方人来说马上一个不吉利的日子。同样也适用于满族铁帽子王和他们地部队,女真人的骑兵也一样彪悍,但是他们也没能逃脱失败的命运,六万对二十万的战争,看起来是人数多的一方占优势,可是结果正好相反。锦州城外也上演了类似于张家口的屠杀,女真人地骑兵也没能交上好运,八位铁帽子王在杨一句:“不要活的。”的命令下。被乱枪打死在战场上。二十万女真叛军,除了少数逃逸。其他地都成了死人和俘虏。只是女真人没有蒙古那般英勇,关外的八旗士兵已经没有他们祖先地拼死作战的勇气。一下就投降十万人,这倒是杨一没想到地结局,这也成了日后蒙古人鄙视女真人的理由。

    得胜之师再也没有遇见什么像样的抵抗。蒙古人和女真人最后地精锐已经消耗殆尽,两路人马分进合击,马不停蹄的杀向叛军最后的堡垒,打算彻底消灭乌兰马托城里最后的叛军。

    只可惜杨一他们在路上就走了十天,蒙古草原实在大了点,拖着大炮的新军想快都成问题。等他们赶到乌兰巴托时,聂士成已经在那打扫战场了。

    孙子云:“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聂士成是知道兵法的,想必也在的这段文字,二十万对二十万,一边还以坚城为依托,看起来是没办法来硬的,可聂士成根本不理会兵法上的那套,直接把部队分成四部分,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把乌兰巴托包围起来,城内的守军一看有机可趁,立刻派出集中兵力朝北面发起戟,结果遭到毁灭性打击,十万人出击,回来的不到一半,同样是步兵,拿着刀枪的叛军步失和武装到牙齿的新军步兵,真是办法比了。机关枪,大炮,步枪齐射,叛军根本就没办法*近新军,更别提什么肉搏了,要不是叛军见机的快,及时撤退,估计那一半人就得留在城外了。

    遭到当头一棒的叛军算是清醒了,这大白天的根本没办法作战,等晚上吧。可到了晚上还是不行,聂士成简直是发疯了,根本不分白天和黑夜,所有火炮几乎没有停顿的朝城内射击,也不知道他从啊弄来的材火,无数的火堆把城外照亮成了白天。叛军根本没办法隐蔽出城。

    连续两天的炮火攻击下,乌兰巴托那不算坚固的城墙,被炸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基本上城墙没几处的完好的,作为防御俄罗斯的主力兵团,东北军区集中了中国新军三分之一的火炮,数量上就多达一千五百多门,这只能怪乌兰巴托的叛军倒霉了,怎么摊上了这么一个对手。

    城墙是没样子了,躲藏在城市里的叛军也没捞上什么便宜,炮火密集的打击,使他们死伤惨重,三天下来,城内守军和居民,连死带伤,多达五万人。这还不算完,聂士成在城外堆起一座土堆,架起机枪就冲城里扫射。

    蒙古人的勇气在这地狱般的炮火前没有持续多久,八天之后,守军在尝试了N次突围失败后,在在聂士成这种疯狂的战术面前,守军进行了最后一次自杀性的突围,在倒下三万人后,又坚持了一天的守军投降了,二十万叛军死伤过半,聂士成的部队伤八百,死一个,死的这个还是死于心脏病发作。

    叛乱前后持续了一个月,就被无情的屠杀镇压下去了,满族人最后的势力也消失了,蒙古草原上,昔日的权贵、纷纷被杨一扶持的新贵所取代,挑拨离间,分而治之,和平演变,这些业务杨一玩起来也是熟练的很啊,没有了蒙古人的威胁,国内就基本找不到反抗的力量了。剩余的问题就是汉族读书人的问题了。

    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作为汉臣的代表人物,曾国藩老先生被封了个侯爵的爵位,从吏部尚书变成了礼部尚书,带着个友好访问团,在1862年的6月开始出使欧洲各国,杨一是拿着圣旨去见曾老头的,一向自视忠诚的曾国藩在圣旨面前老实多了,尽管不乐意,但是这欧洲还得去,随行的团员都是些较顽固的大臣,他们对废除科举,剪辫子的改革没少提意见,把他们弄到欧洲去见见世面,希望他们回来能少唠叨几句,这是杨一唯一的希望了。

    这个使节团一离开,国内说话的人又少了许多。

    北京,皇宫里比起从前又冷清了许多,太监数量被裁减了一半,宫女也裁减了一半,倒是守卫的士兵增加了许多。

    慈禧的慈宁宫前更是警卫森严,使节团前脚才走,后脚太后就病了,而且病的很严重,这是皇宫里最有权威的御医说的,应该不会有错。

    慈禧是病了,而且病的不清,只不过这病病在了心里。除了慈宁宫,慈禧根本没办法离开这里一步,不连身边伺候的宫女太监也全部换了新人,成日里慈禧只好在佛堂内念经打坐,晚上无聊的时候,慈禧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把红豆和绿豆混在一起,然后慢慢的一棵一颗分开,周而复始的重复着日子。

    杨一也很久没出现在慈禧的面前了,现在的慈禧心中之悔恨可想而知,每天早晨对着镜子,看着满头的青丝中不断的出现白发,慈禧有一种要疯狂的感觉。

    扫除了一切阻碍的杨一,又借着小皇帝和太后的名义发圣旨了,反正玉玺就在杨一的口袋里装着,想什么时候盖就是时候盖。

    一道让天下人吃惊的圣旨又颁布了,取消总督这一级别,各省之上不再有领导,直接向中央负责。而杨一手下的四大虎将,只担任军区司令,不再干涉地方政务。

    科举废除了,这就意味着可能天下读书人的地位都会随之降低,这下可就把天下的读书人可得罪惨了,读书人是不能得罪的。没有科举了,读书作官,士仕而优这条延续了一千多年的道路就此结束,读书人的道路该怎么走?这才是天下读书人最关心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杨一也想好了对策,那就是公务员考试,只是这个年代不能这么叫,杨一把他改头换面后,弄出了个新名词——仕选。顾名思义,就是选拔有才能的人来作官,只是中国考试不再象以前一样,做什么八股文章,文化考试为主,农工商各业的知识也要考,不能弄些只知道死读书的呆子来做官,不过没文化的人想作官也难。

    此举一经推出,天下的读书人可都松了口气,通往仕途的大门没有被堵死,官员主要还是在读书人中挑选,虽然比起以前难度大了许多,不过还是可以接受的。

    杨一为读书人想的不可谓不周到,手无负鸡之力的读书人,现在除了读书以外,还有很多事情可以让他们来做,新式学校不等于学中文,中文是主要的学科,而且杨一还有把中文推广向世界的想法。除了教书以外,读书人可以做的职业还有很多,各省都在办报纸,办报纸可离不开读书人。

    读书不闹了,再有别有用心的人想闹事,那就得当心了,各地衙门见一个拿一个,拿到就往死是整,看他们还闹不闹。

    1862年是多事的一年,也是个变幻的一年,六月初,动工一年的北京——尼布楚的铁路终于全线贯通,这是杨一花大力气兴修的第一条铁路,考虑到俄国和英国铁路的制式不同,铁路由英国人设计。集中了大批英国和俄国的技术骨干,全力修建该铁路。该铁路一经修通,对东北军事形势的意义可想而知,有了这条铁路,兵员,物质就可以源源不断的送到东北边境。大大降低了俄国对中国的威胁。虽然现在俄国人只是只病老虎,可杨一一点小看他的意思都没有,想想拿破化,再想想西特勒。俄国这个民族的厉害就可见一斑。,这可是个不可轻视的民族。万幸地是,叛乱地满族人并不知道铁路是何物,并没有去搞破坏,虽然叛乱也耽搁了不少的工期,预先有准备的杨一提前转移了民工和技术人员,战乱结束后,又立刻恢复了铁路的修建。

    为了这条铁路,杨一甚至放慢了北京——大沽口铁路建设地速度,可见这条铁路在杨一心目中的地位。而这条铁路也是改变了历史中。第一条由中国参与建设的铁路,其意义也不同一般,铁路的通车典礼后,第一次试运行就肩负了一项光荣的任务,那就是送曾国藩带队的使节团,经俄国出访欧洲。

    曾国藩在过内可谓德高望重。又上了岁数了,让他做船去欧洲那可受不了。虽然曾国藩昔日也曾经率领水军与太平军激战于江湖,但是大海上的波浪岂是江湖可以比的,万一遇上风暴,那乐子就大了。

    三十六声礼炮响后,第一条铁路的庆典正式开始。铁路地总设计师哈里斯第文森站在庆典的礼台上,用别扭的中文宣布:“北京到尼布楚铁路全线贯通了,我代表英国政府和权利设计和技术人员,向中国政府表示祝贺,并正式把铁路移交给中国政府。”这段话虽然很短,却包含了一年多来四十万筑路大军的全部艰辛,这段话虽然短,却意味着中国人开始追赶世界的脚步,这段话虽然短,可哈里、斯第文森却整整练习了半个多月,虽然还是讲的很难听,不过已经能让人听明白了,虽然斯第文森想用英语来讲,可杨一说了,不说中文就拒绝在完工地合同上签字,没办法斯第文森也只好别扭一回。

    接下来由杨一上台,代表中国在完工的验收合格和接手铁路地和约上签字,签字仪式结束后,由杨一代表中国政府来讲话。

    “三十七年前,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在英国正式通车,铁路一经问世,就展现出了巨大的魅力,铁路所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使得英国人一下就把欧洲列强甩在了身后,拉大了英国和欧洲各国的差距,巩固了英国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此后的短短几十年,铁路蔓延了欧洲,铁路使欧洲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铁路也使得中国和世界的差距变的越来越大。

    今天我们在这里庆祝我们将有了第一条属于自己的铁路,可我要提醒诸位,这只是中国赶超世界的开始,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我们还要修更多的铁路,我们要让铁路贯通整个中华大地。

    在这里,我要感谢所有参与铁路建设的工作人员,正是由于你们忘我的工作,才使得铁路比预期的通车时间提前了三个月,谢谢你们。现在你们可以尽情的欢呼,欢呼你们创立下的丰功伟业。”

    杨一的讲话简短而有力,不过这讲话让在场的官员们听的有些怪怪的,一不提皇上的洪福,而不提皇上的英明领导,三不提各部衙门的官员,倒是把些个下贱的贱民们抬的如此之高。可是,不管官员们是否听的舒坦,事实上这些辛勤的劳动者才是这条铁路修建的最大功臣,这条铁路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四十万筑路大军的。

    杨一话音一落,现场顿时成了欢乐的海洋,鞭炮声,锣鼓声会集在一起,中国人,外国人,只要是这条铁路的修建者,都兴奋的互相拥抱,人们又蹦又跳,载歌载舞。欢乐的场面鼓舞着在场的每一位人员,就连那些自恃身份官员们也面带微笑。

    “杨大人,恭喜你。”哈里、斯第文森给了杨一一个热情的拥抱。

    “我也要恭喜你,斯第文森阁下,由于你的出色表现,你将拿到第二份铁路的施工合同。”杨一微笑着拥抱斯第文森,并用力的拍拍他的肩膀,说出了这番话。

    “哦上帝,真是太谢谢您了。谢谢您的信任,能为您的国家效力,这是我的荣幸。”又一单买卖到手,斯第文森怎么能不兴奋。对于中国的铁路大建设,几乎所有欧洲铁路修建公司都盯上了这块肥肉,作为欧洲铁路巨头的斯第文森家族又怎么肯落后,作为英国的代表之一,他们来到中国,力争要在这块巨大的蛋糕上多割上几刀。也是他运气,斯第文森家族的巨大名气,使得杨一把自己看的最重的铁路修建任务交给了斯第文森家族的公司。而斯第文森也没有辜负杨一的期望,漂亮的完成了任务,也为自己今后在中国铁路市场的竞争中,又增加了一块厚重的砝码。

    由英国制造的火车头,拖着几节经过豪华装修的车厢缓缓的驶入车站,看到这巨大的铁家伙,使节团的官员们不由的望而却步,心生恐惧。

    “呜…………!”汽笛的长鸣声中,一些官员被吓的两腿发软,头一回见到如此庞然大物,如何不惊。倒是曾国藩老先生镇定自若的走上火车,接着胆子大的官员也怀着好奇的心情上了火车,至于那些胆子小的官员,也在列车服务员的搀扶下,艰难的迈上了火车,迈出了他们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为了表示对这次使节出访欧洲的重视,杨一决定亲自送他们到尼布楚。官员们上了火车后,在车厢里好奇的四处张望,如此巨大的车厢,拉动该多难呀,得用多少匹马才拉的动啊?一些官员很自然的想到这个问题。

    “兮……”的一声后,火车开始缓缓的移动,慢慢的驶出车站,速度越来越快,这时候官员们都发出惊叹,此物不凡,此物不凡。

    火车高速而平稳的飞驰在原野上,两边的景物稍纵即逝。坐在舒适的车厢内,曾国藩老先生看着车窗外孙女一切,竟长叹一声:“哎!”

    “老先生为何叹气?”坐在曾国藩对面的杨一笑问到。出于对曾国藩的尊重,杨一一向称其为先生。

    “杨大人,此物在西洋真的遍布吗?”曾国藩没有回答,而是反问杨一。

    杨一也没有出声,而是郑重的看着他,点了点头。曾国藩从杨一的眼睛里看见了很多,有忧虑,有雄心,还有颗无私的拳拳爱国之心。

    “这些年了,杨大人所做的一切,我都看在眼里,我明白你做这些并不是为自己,所以和多时候我并没有发表看法。中国没有我曾国藩算什么?没有你,中国就才真的是完了。我没有别的乞求,只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别看见皇上被废。”曾国藩说完便目光炯炯的看着杨一。

    杨一坦然的面对曾国藩的目光,缓缓的点了点头。这时候火车又“呜……”的一声,发出欢快的长鸣,飞快的朝前方开去,其势不可阻挡。

    最新全本:、、、、、、、、、、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