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大量频繁的采办皇木,耗费了朝廷巨额银两,以至使得国库空虚。正德年间,刘伯跃在湖广、贵州、四川一带采木,竟用银三百三十九万余两。如此劳民伤财地到原木产地去砍树,不仅严重损耗了国力,也给当地森林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采木的危险性也很大,当时地方官府组织伐木人员进山之前与家人告别的场景,直如生离死别。每年死于采木的人都有数百,伤残的更是多以千计。以至于川蜀、贵州一带的山民,谈及采木,无不泪下。这巨大的耗费最后还是由地方政府来承担,由此加大了向民间摊派的额度。处于底层的平民本来还未达到温饱状态,生活因此更加困苦不堪,从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大片森林被伐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有些地方经数百年之久仍无法恢复到原有状态。
自万历朝后期,皇木厂所存名贵硬木经过多年消耗,已所剩无多。尤其是紫檀、黄花梨贵重木料,更是十分缺少。由于新登基的天启帝对木作手艺有着浓厚的兴趣,不但自己设计家具,还乐于亲力亲为,他的这一爱好带来的影响对活跃家具市场产生了积极作用。此时天启帝在木器制作上已是小有成就,可正当他酝酿新的设计蓝图,兴趣正浓时,却发现营造处的存料已无法满足他实现这个愿望。因此才找来何应瑞、黄师木二人商量,由工部派人到两广、海南一带采办皇木,而采办皇木,一直以来都是工部侍郞的分内之事。
就在黄师木为南下采办“皇木”而做准备的这几天时间里,一件意想不到事情发生了。虽说这算不上特别重要的事,可在当时还是引起了轰动,且影响深远。天启二年五月,这天上朝,户部左侍郎陈大道上书,建议恢复张居正原官,为其请恤。书中罗列出张居政执政期间的二十项功绩,开启了万历一朝复兴先河。虽说天启帝朱由校年少,但他也知道张居正进行的政治、经济改革的影响,其功过是非天下人皆知。张居正辅政十载,天下大安,其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生产持续发展,国库收入增加,其功不可泯。天启帝同意“准复原职,予祭葬,谥号酌改,房屋未变价者准给子孙奉祠居住”。
这件事在朝野上下产生了极大震动,议论纷纷。新天子登基一年多,就敢将其爷爷钦定的铁案推翻,等于是向满朝文武,向天下人阐述自己的执政观点。足以证明天启帝是位敢做敢为的君主,决不是后人眼里只喜欢木作的傀儡。由于这件事的处理十分得当,赢得一片赞美之辞,给满朝文武和天下万民带来大明复兴的希望。而随后发生的另一件事,更是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感叹不已。
这一日,有方孝孺第十世孙方忠奕来京上贡,伏阙上书,请求准予认祖。原来,方孝孺在建文朝,以侍读学士值文渊阁。当朱棣的靖难大军攻入南京时,因拒拟诏书,大骂朱棣,被诛十族。也是天不绝其后,其幼子方德宗有幸逃至宁海魏泽处。魏泽也是担了天大的风险,冒死密托其学生余学夔将他带至松江岛,靠织网为生,总算保留了方孝孺的一线血脉。今要为方孝孺正名,这可成为摆在天启帝面前一个天大的难题。
这一历史事件的双方当事人都已作古,事情也过去了二百多年,所以当天启帝看过方忠奕的上书时,感到这事十分棘手,难以抉择;不由得愁眉不展,在殿内踱来踱去。如果为其翻案,那是要全盘否定先祖永乐帝的一切所为,这也等于变相承认其执政的错误和对大臣的残暴,而弄不好自己也会落个千古骂名。但如果驳回其请求,方家的血案就再也没有昭雪的可能,这不仅是对天地不敬,也是对后世读书人的不公。且这一公案,时间上已经过去了二百多年,无论是对还是错,当年的对立双方,持刀人和受刑人都已成为历史,不必要再去纠结。而今要做的是对历史要有个交待,这也是大明朱家王朝展示给天下人的一份坦诚。这事件的处理已不再是表面上的谁对谁错,也不会有谁得谁失的问题;但却向天下人表明了大明朝廷敢于正视历史,不回避问题,从良心上给当事人后代以抚恤,是件感动人心的事,对朝廷未来决策和争取天下人心必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想到此,朱由校想起了昨天孙承宗给自己讲的汉史,对其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感触很深。但他苦思半晌,却想不出良策,一脸忧郁的回到坤宁宫。张皇后正在看书,见皇上闷闷不乐的进来,知他心中有事,将手中的书放下,起身去拿杯子倒茶。朱由校走上前问:“皇后所看何书。”张嫣歉意的说:“闲来无事,却翻出一本《涅盘经》来;平时遇到有些想不通的事,偶尔会从这里得到些启发。”朱由校一听,来了精神,忙说:“我正遇一难决之事,苦思许久,也无解决之法,你快给朕讲讲,思路在哪里。”张嫣一听,知道自己说走了嘴,心想,皇上面对的都是各地上呈的奏折,是军国大事,决策往往涉及天下万民安危,事关社稷存亡,哪能如此草率的从《涅盘经》上来找答案。忙赔罪说,请宽恕臣妾妄言之罪。妾只说是生活上的寻常小事,哪能和朝廷大事来相提并论。朱由校看到皇后紧张的样子很可爱,不想让她害怕,连忙安慰说:“皇后不必担心,那些生活中看起来平淡的些许小事,才是最接近事实真相。”张嫣听了这话更是不解,哪料朱由校又说:“你来给朕读一段,就读你才看的,朕听听,可能理解。”
张嫣这才捧起书来,正了正神色,轻声念诵:“业有三报,一现报,现作善恶之报,现受苦乐之报;二生报,或前生作业今生报,或今生作业来生报;三速报,眼前作业,目下受报。”读到此时,朱由校茅塞顿开,一个念头像火花一样在脑海中闪现,来了灵感,当即有了思路,脱口说:对,就从这入手,一切因或果都缘自业报。
看到皇后茫然的样子,朱由校便将方孝孺十世孙方忠奕上书一事说出。方孝孺本是江南读书人的楷模,且为人正直,只是不识时务,违逆了成祖爷,结果满门灭口,惨及十族。
正是:精卫有冤填瀚海,包胥无泪哭秦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