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一年的时间,终于写完了我的第一部作品,因为这些天我都在对我的每一章内容再做修改,停笔了一段时间,才想起还有一段后记还没有写上。
每个作者的每部作品都有他的写作初始原因,我写《秦汉豪侠传》当然也一样。
记得我在读初中时,也不知是哪位老师给我们讲了有关“图穷匕见”的故事。当我听到秦舞阳在秦王宫殿吓得颤颤发抖,以致藏在图中的匕首掉落在地下时,那时我就在想,太子丹刺杀秦王,怎么也不派个厉害的刺客?
之后我看了不少有关狙击枪杀的警匪港片,看到那些连行刺黑社会老大的狙击手,都要经过千挑万选,严密训练。太子丹行刺威震六国的秦王又怎么会派一个胆小怕事,又毫无武功的秦舞阳前去?就算秦舞阳作为一个副手,太子丹也不会不谨慎。更让人不理解的就是秦舞阳作为荆轲刺秦王的副手,那柄刺秦匕首又怎么会在他的手上?
追踪事实,燕太子当然不会做出那么幼稚的决定,秦舞阳绝不是一点武功也不会的文弱儒生,那为什么会出现图穷匕见的结果,这便给与了我遐想的空间,也是我写这部作品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原因就是有关徐福东渡的传说,时隔两千年了,徐福东渡也不知道真有其事,还是只是一个传说。但他既然是大爱无私的方外之人,他帮秦王寻找不老仙丹,带上五百勇士尚可理解,他又为什么要带上三千童男童女?他为什么要害得他人骨肉分离?他们东渡到现在的日本国,又发生了什么事?这些都给了我写作的空间。
在写本书之时,主要还是想写东渡海外的三千孩童,长大后怎样引领东瀛三岛的百姓,把由互相残杀的野蛮原始部落,逐渐建立为文明大和的东瀛国。因为主题思想是写主人公在东瀛维护和平的故事,所以本书之前曾经命名为《大和英雄传》。虽然“大和”是象征着和平友爱,是褒义词,后来因为总感觉“大和英雄”犯了一些顾忌,主人公毕竟是我们华夏民族的,后来便更名为《秦汉豪侠传》。
每个读者或作者都有自己的文学偶像,我最崇拜的文学家当然是金庸大师。在我心中,金庸大师的故事构造和文字表达的能力,都是无人可比的。我在创作过程中,肯定有在模仿他,只可惜文学功底远远不够,只怕一辈子也学不到他的万一。
于是我就想在其他客官方面去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比如在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大侠境界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因为那些为国为民的大侠形象已经被大师写尽了,我唯有扩大地域范围,把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提升到侠之大者心怀天下。
既然本书的中心思想是以维护整个天下和平为主题。为了突出主人公的心怀天下,就多写了“东胡牧马”这一卷。而我个人最喜欢的也是这段故事。
可惜我的学识有限,查了许多有关东胡的记载,都没有查到秦汉时有关东胡部落的记录,甚至连东胡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